尋找中國“第一王朝”|關(guān)于中國,你一定要知道的10個硬知識之③
發(fā)布時間:2023-11-06 11:39:34 作者:包頭熱力
距今4000年前的一天
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大禹路過家門卻無暇進入
催促著他的腳步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洪水
(出自《史記·夏本紀》,堯舜時期,黃河流域飽受洪水侵擾)
當?shù)蹐蛑畷r,鴻水滔天,浩浩懷山襄陵,下民其憂
(請橫屏觀看,洶涌的黃河,攝影師@滕洪亮)▼
歷經(jīng)長達十余年的治理后水患終于平息
但大禹沒有意識到的是
他的家族將開啟一個怎樣的王朝又將怎樣改變中國的命運
(大禹雕像,攝影師@柒哥)▼
要了解神話迷霧后的真相
我們需要先將時光倒回至
距今5000多年前
文明的“詛咒”
- 都邑初興 -
5000多年前的中華大地上眾多古國興起
如繁星點點雖是小國寡民卻也各自為政,欣欣向榮
但好景不長仿佛受到了“詛咒”
一般這些古國無一例外地走向衰落
有人說它們毀滅于自然災(zāi)害有人說
它們覆滅于內(nèi)部動亂有人說
它們湮滅于外敵入侵真正的原因已無從知曉
伴隨著古國的衰落各地的文明進程也紛紛陷入低潮
(圖為良渚神徽,在良渚古國衰落后,原本繁榮的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社會發(fā)展一度陷入停滯,攝影師@陸虎)▼
興起,繁榮,衰落
就在這樣的輪回持續(xù)上演之時
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向著中原襲來
這會是大禹曾治理過的那場洪水嗎?
真實的答案已無從知曉
但洪水退去后洛陽盆地的沖積平原卻變得更加肥沃
(請橫屏觀看,有學者推測,距今四千年左右,洛陽盆地伊洛河區(qū)域曾出現(xiàn)過特大洪水,促使河流決口和改道,從而擴大了沖積平原,制圖@鄭藝/星球研究所)▼
距今3800年左右
來自今河南嵩山地區(qū)的一支族群看上了這塊土地
并在古伊洛河北岸的高地上建立了一座
面積超300萬㎡的大型都邑也是當時整個東亞大陸最發(fā)達的城市
都邑的名字我們無從知曉
想必也會和后世的長安、洛陽一樣耀眼
今天,我們只能根據(jù)考古發(fā)掘地所在的村落將其稱之為
二里頭
二里頭都邑在建立之初就有明確的規(guī)劃數(shù)條縱橫相交的大道將整座城市切割成至少9個部分構(gòu)成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(wǎng)(由于曾受到河流侵蝕,二里頭遺址的實際面積可能達到400萬㎡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道路網(wǎng)的最中心
是總面積約11萬㎡的宮殿區(qū)
里面有兩組大型宮殿建筑群構(gòu)成了
迄今為止中國最早沿中軸線規(guī)劃的大型宮室建筑群
其方正規(guī)整、擇中立宮的規(guī)劃理念
讓它成為了后世3000多年的宮城鼻祖
(請向左滑動,二里頭宮城制度與后世的中國古代宮城一脈相承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▼
難道,這是大禹家族的宮殿?
難道,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都城?
在許多學者眼中
答案都是“最有可能”
以如今的標準來看
這些宮殿或許“其貌不揚”但在當時
它們所耗費的工程量卻不容小覷
僅1號宮殿用到的夯土量
就達2萬m3以上這意味著每天安排1000人
也需要200天才能完成而完成宮殿區(qū)所有的建筑工程所需勞動日可達數(shù)十萬乃至百萬
(二里頭一號宮殿遺址俯瞰,與龐大的遺址相比,人顯得格外渺小,攝影師@李文博)
毫無疑問若想建造如此規(guī)模的都邑
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口據(jù)估算二里頭
都邑當時的居住人口可達20000余人是同時期普通聚落人口的20倍
這么多人從何而來?
二里頭人骨的分析結(jié)果表明
其中有不少人是從外地遷移過來
二里頭可謂是中國最早的大規(guī)模移民城市
(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,攝影師@焦瀟翔)
種種跡象表明
二里頭絕非小國寡民
也絕非前“曇花一現(xiàn)”的古國
“最有可能”的中國第一王朝一定有著特殊之處
破除詛咒
- 農(nóng)業(yè)與青銅 -
也許命運的輪盤
自二里頭先民踏上這片土地的那刻起就已悄然轉(zhuǎn)動
地處中原腹地的洛陽盆地其地理位置
可謂得天獨厚四面環(huán)山作為天然屏障黃河支流縱橫其間
(請橫屏觀看,洛陽風光,攝影師@焦瀟翔)
與華北地區(qū)傳統(tǒng)的旱作農(nóng)業(yè)不同
亞熱帶與暖溫帶的交錯讓這片平原
既能種植粟、黍一類的旱地作物也能播種像水稻這樣的水田作物
(出自《史記·夏本紀》,在治水期間,大禹曾讓他的助手益為民眾分發(fā)水稻,用來種植在潮濕低洼的地區(qū))
(禹)令益予眾庶稻,可種卑濕
多元的糧食結(jié)構(gòu)
讓二里頭能夠在最大程度上
避免旱澇災(zāi)害對農(nóng)作物造成的“毀滅性打擊”
(二里頭農(nóng)作物“五谷齊備”,制圖@鄭藝/星球研究所)
當然,除了天災(zāi)
還有人禍若
想破除詛咒僅靠農(nóng)業(yè)的支撐
仍然不夠此時的二里頭人還需要一項“高新技術(shù)”的助力
這便是青銅鑄造
(出自《史記·孝武本紀》,意為大禹收集了九州的銅,鑄成九鼎)▼禹收九牧之金,鑄九鼎
傳說夏人已有發(fā)達的青銅技術(shù)能將銅鑄成鼎而二里頭人正是中華大地上同時代最強的青銅鑄造者(二里頭乳釘紋青銅爵,造型極富美感,被譽為“中華第一爵”,攝影師@李文博)
早在二里頭之前
中國西北地區(qū)的一些聚落
就已經(jīng)開始嘗試鑄造銅器
但鑄造方法十分原始
只能做出簡單的器形
(甘肅馬家窯文化青銅刀制作過程示意,制圖@羅梓涵&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也許是文化的交融碰撞出了火花
在二里頭
這個四方文化匯聚的中心之地
一場“技術(shù)革命”
悄然開始
鑄造技術(shù)變得更加復雜
工匠們用泥土捏制出獨特的器型
放入窯中燒制成模型
隨后,將泥料覆蓋于陶模表面
等待凝固后成為外范
(塊范法制范示意,制圖@羅梓涵&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同時,在陶模的內(nèi)部填充泥土
等待硬化后成為內(nèi)范
(塊范法制芯示意,制圖@羅梓涵&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最后,內(nèi)外范組合
將銅液倒入兩者間的空腔之中
待冷卻后打碎內(nèi)外范
一件復雜的青銅器
由此誕生
(塊范法澆鑄成型示意,制圖@羅梓涵&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復合范技術(shù)的發(fā)明
讓復雜的器型得以制造
銅液中金屬配比的優(yōu)化
更是讓器壁變得薄而均勻
(二里頭時期的工匠們已能有意識地改變銅液中的金屬成分,鉛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合金的流動性,有利于鑄造薄壁青銅器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此時的二里頭
擁有中國最大的青銅生產(chǎn)基地
遙遙領(lǐng)先的鑄銅技術(shù)
將為二里頭開辟出一條
“征服之路”
作為奢侈品
稀有且昂貴的青銅
是彰顯身份與等級的不二象征
因此,將稀有的青銅打造成
祭祀祖先與神靈的禮儀用器
更能彰顯“王權(quán)神授”的合法性
從而進一步規(guī)范等級秩序
達成了對底層民眾和周邊聚落的
精神征服
(二里頭形成了一套以青銅器為中心的禮器群,攝影師@蘇李歡&吳其平&范沛卓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作為兵器
堅硬又穩(wěn)定的青銅
對普通的木石兵器有著壓倒性優(yōu)勢
有了武力的保障
國家的軍事力量得以大大加強
由此得以對底層民眾和周邊聚落進行
物理征服
(二里頭青銅兵器,攝影師@秦南&范沛卓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優(yōu)越的地理位置與多元的農(nóng)業(yè)結(jié)構(gòu)
增強了二里頭對于自然災(zāi)害的抵抗力
而青銅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的進步
則大大穩(wěn)定了二里頭內(nèi)外的局勢
二里頭文化的分布范圍
也首次突破了地理單元的限制
幾乎遍布于整個黃河中游地區(qū)
而它的文化輻射范圍則要更廣
北達燕山以北
南至東南沿海
東及魯豫交界
西到甘青高原
(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,有著強大的文化影響力,制圖@鄭藝/星球研究所)
可以說
此時的二里頭
不論是社會發(fā)展程度
還是文化影響力
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古國文明
它突破了石器時代的桎梏
叩開了青銅時代的大門
它結(jié)束了以往小國林立的局面
創(chuàng)立了一個擁有廣袤國土、強大王權(quán)的國家
即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廣域王權(quán)國家
也即最有可能的“中國第一王朝”
二里頭
成為了此時中華大地上最閃耀的存在
如同皓月當空
讓群星與之相比驟然黯淡
這便是考古學家口中的中華文明
由“漫天星斗”向“月明星稀”的轉(zhuǎn)變
(二里頭文化成為了東亞大陸上最早的“核心文化”,奠定了中原早期王朝的基礎(chǔ),攝影師@柳葉氘)
而在二里頭遺址
這個中國最早的“青銅王都”
又有著何等恢弘的王都生活?
不妨讓我們想象一下
王都掠影
- 一名二里頭貴族的一天 -
清晨,朝陽初升
霧氣還未從河畔褪去
一名貴族便神色匆匆地離開了家門
今早有一場重要的活動需要參加
為此一刻也不能耽擱
也許是時辰尚早
寬闊的都城大道上還沒有多少人影
不過再過些時候
這里便會變得熱鬧起來
(二里頭都邑的道路寬度在10-20m左右,相當于今天的雙向四車道,攝影師@丁俊豪)
道路網(wǎng)的中心便是這次的目的地
這里是城市的最中央
也是國家權(quán)力的中心——宮城
貴族朝著宮城的東北角快步走去
那里有一個十分巨大的土坑
以前是用來夯筑宮殿的取土點
如今成為了祭祀坑
一場隆重的祭祀儀式將在這里舉行
達官顯貴們恭敬地等候在祭壇旁
不久,祭壇中心的篝火被點燃
兩旁掛有銅鈴的旌旗隨風飄揚
旗面上的游龍呼之欲出
(二里頭綠松石龍形器,由兩千多片厚度不足1mm的綠松石片鑲嵌而成,有可能裝飾于早期的旌旗之上,攝影師@秦南)
龍旂(qí)陽陽,和鈴央央
鐘磬齊鳴,鼓樂同奏
儀式正式開始
王緩緩走來
侍從們緊跟其后
手捧著盛放有美酒佳肴的青銅禮器
將它們依次擺放于祭壇之上
幾只幼豬被現(xiàn)場宰殺
成為了獻給神明的祭品
(二里頭祭祀坑內(nèi)發(fā)現(xiàn)有排列整齊的幼豬骸骨,應(yīng)是祭祀用牲,攝影師@范沛卓)
王高高舉起手中的玉璋
祈求神明和祖先的護佑
并向他們詢問來年的國運
(純潔的玉器,或許能夠與神靈溝通,攝影師@柳葉氘&朱智勇&蘇李歡&秦南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在舞樂與禱告聲中
祭司將一截獸骨放在火上灼燒
骨頭被燒出了斑駁點點的焦痕
占卜的答案
就藏在這些痕跡之中
(二里頭卜骨,攝影師@劉鵬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祭祀儀式復雜而又漫長
好在占卜結(jié)果令人欣喜
王向眾人高聲宣布
在神明的護佑之下
這個國家定會日益興盛
祭臺下的眾人紛紛跪拜在地
齊聲高呼王的英明
祭祀結(jié)束后
貴族隨即前往鑄銅作坊進行日常視察
作坊在城南的沿河高地之上
作為國家最重要的核心技術(shù)產(chǎn)業(yè)
這里受到國家嚴密的管控
四周被高墻圍起
僅有少數(shù)權(quán)貴和相關(guān)從業(yè)者才能進入
整個國家能夠鑄造青銅禮器的地方
僅此一處
(二里頭鑄銅作坊遺址航拍,作坊面積約1.5-2萬㎡,是中國迄今發(fā)現(xiàn)的最早的青銅鑄造作坊,攝影師@丁俊豪)
貴族剛進入室內(nèi)
裹挾著金屬撞擊聲的熱浪便撲面而來
作坊里一片忙碌的景象
從遠方運來的銅料
在這里被工匠們?nèi)刍?/p>
鑄成光彩照人的國之重器
(二里頭并未發(fā)現(xiàn)礦石冶煉和開采痕跡,其銅料可能來自山西甚至湖北一帶的銅礦,圖中部分商周時期的路線,可能早在二里頭時代就已開啟,制圖@鄭藝/星球研究所)
同樣受到王室的直接控制的
還有緊鄰著宮殿區(qū)的綠松石加工作坊
綠松石在這里被切割打磨
鑲嵌在玉器、銅器與漆器之上
(二里頭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,攝影師@夢物如顏)
從作坊區(qū)出來后天色已晚
忙碌了一整天的貴族
此時只想早點回到家中
與賓客們把酒言歡
隨著夜幕降臨
晚宴也終于拉開帷幕
舞臺之上
樂師們奏響樂器
舞者們翩翩起舞
石磬空靈、鈴音清脆
漆鼓沉穩(wěn)、陶塤悠揚
(二里頭文化樂器,攝影師@秦南&柳葉氘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舞臺之下
貴族與賓客們席地而坐
仆從們依次為他們端來各類美食佳肴
谷物蔬果、鮮美烤肉
均被盛放在制作精美的陶器之中
(二里頭文化陶質(zhì)食器,攝影師@范沛卓&秦南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伴著鐘磬舞樂
眾人暢飲著用稻米和小麥釀成的美酒
高聲談?wù)撝舜俗罱囊娐?/p>
不知不覺間宴會已到尾聲
(二里頭文化陶質(zhì)酒器,攝影師@秦南&范沛卓&夢物如顏&蘇李歡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但在酒醉人散后
貴族并未有酒足飯飽的滿足之感
讓他感到憂慮的
是他在宴會上聽到的一條傳聞
據(jù)說離國家東北不遠處的部族
勢力正在不斷壯大
他的內(nèi)心隱隱有些不安
等待著這個國家的
會是怎樣的未來呢?
王都淪陷
- 二里頭的覆滅 -
與史書中的夏朝一樣
而二里頭人也遇到了同樣的敵人
商
這個來自東邊虎視眈眈的部族
最終與二里頭爆發(fā)了戰(zhàn)爭
雖然其中過程無從知曉
但結(jié)果卻很明顯
二里頭失敗了
它的都邑被占領(lǐng)
隨之而來的
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
入侵者們無視了原本的城市規(guī)劃
他們將房屋與垃圾坑肆意建在
道路上、城墻邊、宮城內(nèi)
(圖為二里頭宮殿遺址,二里頭文化末期,宮殿中心區(qū)域出現(xiàn)了不同程度的破壞,攝影師@李文博)
昔日的繁華都邑已然面目全非
但城南的鑄銅作坊
卻未曾被破壞
對于商人而言
只要控制了這里
便控制了這個時代最頂尖的技術(shù)
這里的作坊將被繼續(xù)使用
直到他們能夠真正掌握鑄銅技術(shù)
(二里頭青銅爵,攝影師@秦南)
雖然占領(lǐng)了二里頭
但商人并沒有打算
把這里當成他們的都城
與之相反
他們在距二里頭東邊的不遠處
相繼建立了兩座大型都邑
如今它們被稱為
偃師商城與鄭州商城
(鄭州商城遺址,攝影師@焦瀟翔)
在茍延殘喘了數(shù)十年后
隨著鑄銅技術(shù)的轉(zhuǎn)移與新城的建成
失去了利用價值的二里頭都邑被徹底遺棄
二里頭最后的繁華
最終被掩埋在了
層層黃土之下
(埋藏在泥土之下的綠松石碎片,攝影師@李文博)
興起,繁榮,衰落
這又是一個輪回嗎?
對于二里頭而言
這并不是輪回
與之前衰落的古國相比
它的文明并沒有斷檔
商人雖征服了二里頭
卻也完整地接受了它的遺產(chǎn)
以青銅器為核心的禮儀制度
被商周完美地繼承和延續(xù)
乃至成為了后世中原禮樂文明的基礎(chǔ)
(青銅禮器演變,攝影師@夢物如顏&柳葉氘&范沛卓&秦南&馮思緒&金風&吳其平&李瓊&包浩霖,制圖@馮藝卓/星球研究所)
對于中華文明而言
這卻是一個新的輪回
二里頭雖然消逝了
但以它為先導的中原王朝
才剛剛邁上歷史舞臺
(請橫屏觀看,在隨后長達2000余年的時間里,先后有十余個王朝建都于洛陽,制圖@鄭藝/星球研究所)
至此
文明流轉(zhuǎn),王朝更迭
中華文明邁入了新的階段
(洛陽雙塔,攝影師@王煜文)
尾聲
- 二里頭與夏 -
伴隨著二里頭遺址的發(fā)掘
一個問題擺在了人們眼前
那就是
史料中記載的“第一王朝”,夏
究竟與二里頭有著何種關(guān)系?
二里頭遺址
會是夏朝的都城所在嗎?
二里頭的衰敗與偃師商城的興起
是否代表著夏商的王朝更替?
(博物館內(nèi),考古人員正在清理二里頭遺物,攝影師@范沛卓)
對此,學術(shù)界的爭論從未停止
從文獻資料上來看
二里頭遺址的位置與古史記載相符
年代也與夏朝大致相當
(出自《周書·度邑篇》,大意為:洛水到伊水之間平坦而無險阻的地域,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)
自洛汭延于伊汭,居易無固,其有夏之居
雖然二里頭遺址到目前
尚未發(fā)現(xiàn)如甲骨文那樣
可以確證的文字材料
但從考古材料上來看
二里頭遺址的規(guī)模和發(fā)展水平
儼然是一個國家的都邑
不僅在時間上緊接商王朝之前
在文化面貌上來看
商周王朝也與其一脈相承
二里頭遺址
極有可能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
(嵌綠松石獸面紋銅飾牌,青銅上面用綠松石鑲嵌出龍的形象,攝影師@夢物如顏)
無論學術(shù)上的爭議如何
不可否認的是
在那時的中華大地上
曾存在過如此輝煌的文明
前路還很漫長
300萬㎡的二里頭遺址
如今的發(fā)掘面積仍不到百分之二
更多的線索或許就深埋在地下
它們將為我們帶來故事的真相
亦或是更多的謎團?
二里頭的考古工作仍在繼續(xù)
而我們將一直尋找下去
(二里頭遺址還有大量的內(nèi)涵等待著發(fā)現(xiàn),攝影師@夢物如顏)
注:
1、關(guān)于二里頭遺址的王朝歸屬問題仍存在爭議,目前主流觀點認為該遺址極有可能為夏王朝中晚期都邑。
2、本文第三章根據(jù)現(xiàn)有考古資料加以適當?shù)奈膶W想象,將發(fā)生在二里頭不同時期的事件集合在了同一天進行描述。
3、關(guān)于偃師商城與鄭州商城所代表的文化仍有爭議,有觀點認為屬于二里崗文化,有觀點認為屬于商文化,本文采用后者觀點。